「這一次月考考第幾名?」小朋友們只要開始上學,就會發現排名的壓力很大,不但父母要問你第幾名,幾乎每個成人在與親朋好友的小孩第一次見面時,都會順口這麼問。
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,也常不知不覺的學著每一個年代的大人,把壓力傳遞給小孩。
現在的孩子壓力更勝以往,因為父母們都很重視教育,一進小學,競爭就非常激烈,不比從前,只要天資聰穎或肯用功點,成績就不會太差。目前的競爭據說
「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」。
有對朋友夫婦都是醫生。他們深知從小要維持成績優良,壓力不小,本來不想給孩子太大的心理負擔,但在孩子上小學一年級,這對父母的信念面臨挑戰。第一次月考,他們的孩子除了數學九十六、國語九十九之外,其他各科都是滿分,看來分數已經不錯了,但孩子的排名竟然是班上的第三十名!全部滿分的就有十來個,少了幾分的也很多,他們孩子的扣分都在重要科目上,排名就一直往後退。
本來打算給孩子快樂童年的父母開始憂心忡忡的討論,以前他們倆都是輕輕鬆鬆就可以拿第一名的學生,怎會生出一個「中下程度」的小孩呢?是不是應該讓唸小一的孩子上「課後輔導」?
還好,最後這對父母討論出一個理性的結果:如果撇開自己的面子問題,不要為「醫生的孩子怎麼考三十名」這樣的閒話鑽牛角尖的話,其實,孩子的表現已經很不錯,才少了幾分而已啊。而且往大方向來看,對人生而言,一次考試考得好壞並不重要,更重要的東西多得很哪。長大之後,誰記得自己哪次月考考幾分呢?
從小就養成追求第一名的性格,是有很多副作用的。
比如,會為了達到目的,不擇手段。
長大之後,我不曾記得自己哪次月考考幾分,但我記得很清楚的是,為了排名,我曾違背過良心。寫錯了字,老師沒改到,我猶豫了一下:該不該自首呢?結果是,我偷偷把寫錯的答案改成正確的,矇混過去,只因少了那兩三分,排名就會掉出三名外,回家之後必然會被責罵:「成績退步了!」。
追求名列前茅,可能造成「自責太深」的性格,習慣於迫害自己:有一次和朋友聊天,談到他小時候記憶最深的事情,他表示,他從小成績都是前三名,有一次退步到三名外,自己就心慌意亂得不得了,回家途中經過了一片竹林,他就自己抽了一枝竹枝,拿到父親面前,要爸爸處罰自己,那時他才小學二年級,根本還沒讀過廉頗「負荊請罪」的故事,竟然就會這麼做。長大後想來哭笑不得,真是早熟得可怕!
繃得太緊的絃總是會斷在最脆弱的地方,一路往前衝的人,若不經一番領悟或病痛折磨,不會了解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已經過了頭。美國有一位叫做席萊醫生,專門研究人生壓力的由來,發現大部分會把自己逼到精神崩潰的人,都屬於「賽馬」型的性格,一生都在比賽,喜歡超時工作,也會把工作提早做完,企圖做得更多。這樣的人真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,但自己的身體卻受害無窮:每天跑在單調的跑道上,除了目標,看不到任何鳥語花香的美妙的風景;總在跑不動時才發現,自己跑了大半輩子,都是為了讓賭馬下注的人開心,從未跑過令自己真正心曠神怡的小徑。